共享经济,路在何方?
本文共计4055字 | 阅读约需8分钟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生态的日益成熟,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共享经济顺势而生。从最初欧洲市场的Airbnb和Uber为代表的共享空间和共享出行,再到如今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领域迅猛发展,不仅颠覆了传统商业思维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近年来最大的风口之一,共享经济在短短四年内聚集1700亿元投资、4.6万亿元行业交易额和近6亿人次的用户数量,新一代造富神话让无数创业者和资本趋之若鹜。然而,繁花锦簇的盛况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共享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中也不免暴露出一些短板。追风者前赴后继,赛道拥挤;投资者狂热追捧,盲目跟风;“共享”概念泛滥,野蛮生长……有的人依旧沉浸在这场“资本的狂欢”中,乐此不疲;而有的人已经从激情中清醒过来,开始思索共享经济新的出路。
共享的概念其实早已有之。传统社会的共享是发生在熟人之间、有限空间下的分享行为。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用户在网络上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这种分享形式主要为信息分享或者用户提供内容(UGC),而并不涉及任何实物,大多数时候也没有收益。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转变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在概念阶段,共享经济强调大量闲置资源的相互流通,共享行为往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其目的在于寻求供需平衡,减少产能过剩。然而在真正落地成为商业模式后,由于信任评价体系、服务标准化、资源限度等一系列因素,共享经济的范围逐渐延伸至B2C自营(例如分时租赁)、C2B(例如手机回收)、C2B2C(例如二手服装寄售)、B2B2C(例如服务众包)等形式。当然,其本质依然是“使用而非占有”。
回望“共享经济”的初生时刻,我们会发现,它甫一诞生就收到来自各方的高度关注。有支持者认为,共享经济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下滑,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严重萎缩,激化了产能过剩的危机,再加上环境恶化、新一代新观念的诞生,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等诸多因素,推动共享经济的时机已经到来。此外,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社会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期,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对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许多专家学者分析,在政策和资本利好的作用下,中国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将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沃土。
作为当时的新兴事物,共享经济在一片赞扬声中也难免裹挟着争议和质疑。有人就认为,中国的共享经济是一个伪需求,国外共享经济成功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漂洋过海带来的很可能是水土不服的问题。中立者则呼吁,共享经济应该被理性对待,不过分追捧,也不一味贬低。
在备受争议的同时,共享经济为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方向,一大批共享经济企业腾空出世,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再看今天,共享经济确实如其支持者所言,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成长期,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租代买、闲置交换成为人们新的思维方式。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和区块链有些类似的是,共享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进入再中介化的流程。
共享经济生而逢时,是彻头彻尾的移动互联网产物。全民移动化、移动支付等特点都成了共享经济最基础的支撑。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生活服务及旅游领域,优秀的共享经济公司不断涌现:从宠物寄养共享、车位共享到专家共享、社区服务共享及导游共享……新模式层出不穷,共享经济公司在供给端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开拓创新,孜孜不倦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消费体验。
总的来说,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颠覆了消费者传统的所有权价值观,所有权相比较使用权而言显得不再那么重要。长期以来,消费者一直习惯于拥有商品,共享经济开辟的新消费模式则告诉消费者:拥有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拥有满足自身的需求才是目的。德国汉诺威信息与通信技术博览会负责人弗兰克·珀尔施曼曾经说过:“当分享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时,使用将代替占有,消费者将变成使用者或分享者。”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任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完善,年轻消费者对物品所有权的渴望也淡泊了很多,这些都为共享经济强调使用权提供了更好的客观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共享经济的核心不是免费,而是不需要拥有。
共享经济同样也颠覆了企业所有与个人消费的产业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即生产消费者(Procumer),消费者从被动消费阶段进入主动产销阶段。伴随着商业进入移动电商3.0时代,原来消费者被动接受和选择商家提供商品及信息的模式完全被打破,消费者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生产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分享知识、信息、新闻,美食、音乐、视频、汽车、房屋、工具等,最终让消费者比以往更容易且随时随地和其他消费者沟通,了解更全面的企业信用和产品评价。
共享经济还使得消费者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市场交易更透明。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确实比商家更了解其产品或服务——市场由此进入消费主权时代,由消费者决定与哪个商家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进行连接与交易,传统交易活动带来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被消除,因而消费者更加能动地主导交易成为事实上的可能。
此外,在共享经济的消费模式中,市场将从“大众市场”,进入“人人市场”,过去大众化和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将逐步让位于场景化和个性化的体验。共享经济虽然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但通过时间、知识、产品进行连接、匹配、组合与利用,消费者会从中找到更多个性化的体验,消费者可以重新回到准熟人社会,从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情感价值。
目前,全球共享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参与共享经济的人数持续增多,共享经济平台收入大幅提高,共享经济领域不断拓展。当下中国的共享经济,已经突破了早期闲置物品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而将资源配置扩大到教育、医疗等服务、媒体内容分享、闲置资金众筹等领域。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融资规模约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呈现出爆发增长态势,共享经济企业在政策支持、资本涌入和人口红利的宏观环境下迅速扩展。
但同时,2017年也成为共享经济因泛滥而备受争议的一年。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资本盲目涌入的结果是:共享经济领域成为2017年当之无愧的创业火葬场。仅共享单车一类,截止到2017年底已有35家企业宣告倒闭或终止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或许是对近年来共享单车发展历程最恰当的描述。
共享单车自2015年开始投入城市,用1年时间迅速繁殖,又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加速死亡。2016年下半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共享单车行业迅速升温,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各品牌争相抢占街头,纷纷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铺设最多的车辆,展开“颜色大战”。2017年6月,成立仅5个月的悟空单车停止营运,拉开了共享单车倒闭潮的序幕,共享单车一夜之间进入寒冬。2018年,资本的介入让共享单车的阵营被重新梳理,背靠腾讯的美团将摩拜收至麾下、阿里系力推ofo和哈罗单车两员大将、滴滴旗下拥有单车品牌青桔单车和托管状态下的小蓝单车……行业战局更加扑朔迷离,共享单车下半场的竞争点正在悄然变化。
继单车之后,充电宝也成为了共享经济资本市场的爆点。短短40天时间,共享充电宝就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但随着共享单车市场问题频发,饱受质疑的共享充电宝也紧随其后,开始行业大洗牌。短短几个月内,就有十几家共享充电宝业务宣布停运。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衣橱等共享项目更是昙花一现,再难到达共享经济的鼎盛时期。
与此相对的是,共享知识领域一直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导致伪知识泛滥,如何在洪水般的信息流里寻找到有价值、真正需要的高质量内容,已经成为用户的普遍需求。在此情境下,知乎、喜马拉雅等知识分享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用户的燃眉之急。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初步估算,2017年知识技能共享的市场交易额达到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6%;企业融资额约为 266 亿元,资本市场对知识技能共享的发展潜力保持高度认可,其中喜马拉雅等一批知识技能共享平台的用户均达到亿级规模。
同样经营得有声有色的是闲鱼、转转等闲置资源共享平台。截止到2018年1月,闲鱼已经拥有超过2亿用户,其中52%是90后,活跃卖家已达1600万,超过淘宝;而58同城旗下的转转则在2017年底就宣布其2017年用户总数突破1亿,交易额达到了210.64亿元,平台交易订单量达5698万,同比2016年增长了269.76%。一系列数字无不彰显出闲置资源共享平台拥有的巨大潜力,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二手交易市场将超过万亿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蓝海。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共享经济创新创业活跃,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扩张潜力。从交通、住宿到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共享经济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资本的盲目涌入,创业者的无脑跟随,都使得中国的共享经济稍显“变味”。一大批风口起飞的项目轰然落地,不复存在;那些真正掌握了消费者心理,试图解决市场痛点的共享经济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壮大。不得不承认,此时此刻,反思优势与痛点显得犹为必要。
MORE | 更多精彩
购买方式:长按二维码或者点击文章结尾的“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